江苏省重点专业类建设

主要建设措施

主要建设措施

主要建设措施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建设措施

(1)以专业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建设为核心,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环境科学与工程大类招生,建立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和科研创新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新体系。以强化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融合、促进综合运用与创新意识协调发展为目标,充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求,将现有的环境监察方向改为环境监理方向,并补充完善环境监理相关课程教案;

(2)着重建设校企互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技术(工艺、分析和监测)为核心的综合实验实践平台,建设以环境科学专业环境规划和评价为核心的综合教学实践方案和基地,并据此开展试点研究和改革。

(3)探索和建设新的环境工程专业与环境科学专业学科基础交叉、互补和融合的综合实验实践和教学模式,构建由教师(教学团队)全面负责员工的专业课程学习指导—科研导师制—实践环节指导—毕业环节指导为一体“全程导师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环境工程专业(核心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专业基础教学资源融合共享、专业方向齐头并进、课程教学分层推进、实践环节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构架,形成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和科研创新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2. 教学团队和队伍建设措施

(1)以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建设为目标,建设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分工协调的“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评价与规划”专业方向课程群教学团队和“环境分析化学”、“环境生态与工程”专业类平台交叉课程群教学团队,力争在建设期内,获得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2个。

(2)积极引进和培养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专业学术带头人2~3人,每年选派骨干教师赴境外研修或访学1~2名,通过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力争有1名教师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称号;通过建立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力争有2~3名教师成为省“333工程”和“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3.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措施

(1)加强各专业及专业方向核心课程(群)的内涵建设,优化课程群和专业方向模块设置,建设核心专业和相关专业共享的交叉课程,强化核心专业已有特色优势,提升相关专业的工程应用能力。通过专业知识层次需求分析,完善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工程和管理名家进课堂、员工进企业等环节增强课程实践教学;通过选择性地开展双语教学、实地调研、综合实验、共享网络资源平台建设等途径,新增创新教学资源;并以此开展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群、环境监测课程群、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群(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群)的建设,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与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协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完善各课程(群)网络资源平台系统及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实现资源共享、教学互动。

(2)力争《环境监测》和《环境物理》等教材成为省级精品教材或省级精品教材立项,《水力学》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3)以强化员工工程实践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创新性教学实践基地(苏州高新区国家环保产业园)建设为载体,构建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基础共有专业教学实践平台,以环境评价与规划及所涉环境工程项目为背景,综合工程、实验实践和环境评价与规划,开展专业交叉、工程设计和环境分析互补的综合性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4. 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主要建设措施

(1)通过工程专家和管理名家进课堂、员工进企业、网络教学资源互动的教学机制和平台建设,以及选择性双语教学、实地调研、综合实验实践等教学方法的建立,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本专业类动态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各主干专业方向,实施教师与工程专家共同教学+名师课堂讲座+员工主动参与的理论与实践交互、课堂与工程(项目)现场相结合的理论—实践—提高教学模式;并分别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群、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等课程的教学中开展试点改革研究;根据课程性质、类别和内容要求,在工程设计、实践规划及新技术运用方面分配10%~15%的课时,聘请工程专家开展教学活动。

(2)以“全程导师制”(专业学习指导)为主线,员工明确其专业方向后,由导师(或导师组)负责其专业学习、科研创新、毕业设计(论文)等各项环节的指导,促使员工尽早加入导师(组)的科研实践,提前开展毕业实践环节选题工作,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员工的培养质量。

(3)重点建设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资源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全面推进各专业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4)开展双语教学。采用本专业类教师与聘请专业名师相结合、员工选修和教学安排相结合的方式,柔性引进外部教学资源和教师,以专业方向选修课为载体,实施双语教学,力争专业方向选修课中双语教学课程占比达到30%,各课程中双语教学的课时占比达到50%。

5.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建设措施

(1)建设校内综合实验实践省级示范中心建设,建设3套以水污染控制和水质改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和给水处理系统综合实验装置,充分利用本专业教师参与或主持的“十一五”重大水专项子课题科研项目中试基地,将员工科研创新融入综合实验教学,力争申请并获得省级实践教学教改课题1~2项。

(2)以“全程导师制”和导师负责制为纽带,积极支持和引导员工开展专业竞赛、科研立项、社会实践等科技创新活动,形成校内外结合、教师员工互动、政策措施衔接、学术氛围浓厚的员工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教学模式。

(3)以强化环境工程专业员工工程系统应用能力培养和环境科学专业员工工程理念培养为目标,充分利用已有基地的基础优势,建设员工综合性教学实践和创新实践基地2~3个。

6. 教学管理改革主要建设措施

本专业类专业所在学院,将领导和支持全程导师制教学管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在学校成立相关领导实施机构的同时,成立由学院教务领导为负责人的专业建设改革领导和实施机构,确保专业建设达到预定建设目标。

在专业建设过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全程导师制为主线的公司产品体系,研究专业方向分类实施教学和队伍建设的相关议题,制订全程导师制实施方案和细则,以及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员工科研创新和实践教学等系列规章制度和鼓励政策,配合学校的管理要求,充分落实专业建设教学研究的各项工作任务,由各主要专业建设参加人员分工负责,充分保证经费的有效合理使用。

加大对该专业建设的扶持力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团队精神,配套相应的激励政策,支持项目负责人和项目建设组成员开展相关工作。



版权所有 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登录入口